大事年表
6 月 14 日出生於揚州,原名張世秀,字玉良。[1]與潘贊化結婚後改姓潘,並以「潘世秀」為名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註冊。[2]前往法國之後開始使用「潘玉良」(Pan Yu Lin)這個名字。[3]
八歲喪母。由於父親已在其一歲時過世,潘玉良成為孤兒,改由舅舅監護。[4]
傳聞稱,潘玉良被舅舅賣進妓院。據蘇雪林回憶,當年前往法國途中,里昂中法大學的同學對此議論紛紛。[5]潘玉良友人林藹則認為潘玉良只是被賣為婢女而非妓女。[6]
與潘贊化結婚,改姓「潘」。[7]潘贊化比潘玉良年長 10 歲,在家鄉已有妻子。[8]他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孫中山組織的「興中會」、「同盟會」。由於二人在安徽蕪湖結婚,[9]而潘贊化於 1912 至 1913 年擔任蕪湖海關關道,[10]因此可以合理地推測結婚日期應當在這兩年間。
—
婚後,潘贊化於 1913 年離開蕪湖,[11]輾轉中國各地,從事革命運動。[12]其中 1916 至 1917 年,潘玉良隨潘贊化逗留北京並接受學校教育。[13]1917 年,夫婦二人離開北京,前往上海。[14]
—
開始學習繪畫,並認識早年最重要的老師、上海圖畫美術學院[15]教師洪野。[16]
在潘贊化和洪野的支持下,潘玉良進入上海美術學校西洋畫科就讀,註冊時使用的名字是「潘世秀」。[17]潘玉良所在的班級,是上海美術學校乃至中國美術高等教育史上第一個男女合班。[18]
—
潘玉良在校期間表現活躍,曾發表演說、演出京劇。[19]她和同學還在老師劉海粟、王濟遠和汪亞塵的帶領下赴杭州寫生。[20]這是中國美術教育史上第一次男女學生共同參加寫生活動。[21]
—
安排潘贊化的元配方善余搬到上海與自己和潘贊化同住。次年,方善余生下兒子潘牟。[22]
3 月 20 日,天馬會成員舉辦宴會,歡送江小鶼和陳曉江赴歐考察,潘玉良出席晚宴並致祝詞。[23]
—
7 月,從上海美術學校退學。[24]《潘玉良藝術年譜》的作者董松推測,潘玉良入學後不久,有人發現她曾在妓院工作,以此向校方施壓,要求開除潘玉良。為平息事端,校方要求潘玉良主動退學。[25]
—
同月,里昂中法大學招考赴法留學生,潘玉良金榜題名。[26]里昂中法大學又名「里昂中法學院」,由吳稚暉、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共同創辦,是一所「為初到法國的中國學生特別設立,供膳宿的法文補習班」,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能力後再轉往其他專科學校。該校建於 1921 年,1947 年因經費不足停辦。[27]
續前段
8 月 13 日,里昂中法大學校長吳稚暉率領潘玉良及一百多名應屆新生登上郵輪「博爾多斯」號,從上海出發,於 9 月 23 日抵達馬賽,次日乘火車抵達里昂。[28]潘玉良在里昂中法大學註冊時使用的名字是「Pan Yu Lin」,婚姻狀況顯示為「未婚」。[29]
—
在該校的第一學期,潘玉良結識蘇雪林和方君璧。[30]據蘇雪林回憶,潘玉良在國內學過一年左右的法文,入學時法文已經有一定程度。在校期間,潘玉良與同學的互動實則有限。回到中國後,蘇雪林曾參觀潘玉良在國內的首次個展,爾後漸漸失去聯絡。1950 年代末,蘇雪林自香港前往法國,再次見到潘玉良,兩人才真正建立友誼。[31]
—
在里昂國立高級美術學院學習素描及油畫。[32]
前往巴黎,進入呂西安.西蒙的畫室學習美術。[33]西蒙於 1890 年代成為法國國家藝術協會沙龍展的委員,1923 年起執教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在學院派體系中具有影響力。[34]
—
10 月 17 日,里昂中法大學寄發退學通知給潘玉良,理由是她違反該校規定,逕至外縣市修讀該校已有的專業課程。經過六個月的交涉,里昂中法大學最終保留了潘玉良的學籍。[35]
6 月,收到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入學通知書,[36]進入該校修業兩年,同學包括方君璧和邱代明。
—
在巴黎的兩年期間,潘玉良接觸到華人藝術和文化圈,並結識郭有守、張道藩、常玉等人。
年初,潘玉良向里昂中法大學表達了前往羅馬學習雕塑和繪畫的意願,請求保留學籍獲得批准。[37]留學義大利期間,獲得義大利政府頒發獎學金五千里拉。[38]
19266 月,委託中法大學同學邱代明和林寶權將數百幅作品運送回國,途中貨艙失火,作品全部燒毀。[39]
—
參加義大利國際藝術展,榮獲金質獎章。[40]
從羅馬美術學院取得修課證明,回到上海,與潘贊化團聚。潘贊化當時任南京國民政府農礦部農務司第二科長。[41]據蘇雪林回憶,二人在上海有一處住宅。[42]
—
擔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西洋畫系主任,任職一學期。[43]此後,潘玉良數次在該校任職:1932 年擔任研究所西畫導師,[44]1934 年擔任暑期中小學藝術敎師進修講習會講師;[45]1935 年擔任西畫教室導師,[46]1936 年擔任教授及繪畫研究所主任;[47]1935 至 1936 年擔任畢業考試委員會委員。[48]
續前段
11 月 28 日至 12 月 2 日,在上海西藏路寧波同鄉會會館舉辦第一次個展,展出八十件作品,多為留學羅馬期間所作。[49]寧波同鄉會全稱為「寧波旅滬同鄉會」,是上海近代史上重要的商業組織。該會總部於 1921 年落成,地處上海市中心繁華地段,[50]是當時舉辦展覽的熱門地點。
年初,被聘為上海藝術大學西洋畫系主任,執教一學年。[51]
—
加入江小鶼、王濟遠等人發起的藝苑繪畫研究所。[52]
—
4 月,粉彩作品《歌罷》、《顧影》、《燈下臥男》和油畫《酒徒》、《黑女》等五件作品入選中華民國教育部主辦的「第一屆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53]
—
6 月,西湖博覽會主辦單位向藝苑繪畫研究所徵集作品。潘玉良、王濟遠、陳澄波、唐蘊玉、張弦等人提供三十二件作品,在西湖博覽會藝術館中展出。[54]
續前段
10 月 9 日,與上海市立敬業中學校藝術科主任金啟靜及藝術家王濟遠赴日本考察藝術教育,期間在東京銀座資生堂舉辦個展。[55]
—
開始在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專修科任教:[56]1929 年 3 月至 1930 年 7 月、1932 年 12 月至 1935 年 7 月擔任講師;[57]1931 年 8 月至 1932 年擔任兼任副教授。[58]學生包括郁風、費成武和張蒨英等人。潘玉良在中大任教期間積極參加展覽活動,還多次帶隊外出寫生、參訪。最值得注意的一次是 1931 年與徐悲鴻帶隊前往山東、天津和北京等地,參觀孔廟、孔林,攀登泰山,遊覽紫禁城和長城,途中拜訪了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長孫孔德成和知名藝術家齊白石。[59]
擔任新華藝術專科學校雕塑系教授。[60]這是潘玉良回國後首次在雕塑系任教。
8 月 1 日至 7 日,潘玉良的油畫《我之家庭》在中華學藝社舉辦的美術展覽會上展出。[61]「中華學藝社」及其前身「丙辰學社」,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最重要的學術社團之一。丙辰學社 1916 年成立於日本東京,早期社員多為留日中國學生。1923 年,丙辰學社更名為「中華學藝社」,在上海設總事務所,成為上海重要的藝術活動中心。[62]
—
8 月 1 日,摩社在中華學藝社舉辦成立大會。潘玉良與劉海粟、王濟遠、關良、傅雷、周瘦鵑、龎薰琹等人同為社團首批成員。[63]
與張道藩、王祺、李毅士等人於南京共同創辦「中國美術會」,推選張道藩為該會秘書長。[64]次年潘玉良當選該會第二屆理事及交際股幹事。[65]從 1934 年到 1936 年,潘玉良曾五次參與該會美術展覽。[66]
因鼻疾開刀,留下終身後遺症。[67]
—
4 月,上海中華書局出版《潘玉良油畫集》,收錄了二十三幅潘玉良作品。[68]
—
6 月, 藝風社第一屆畫展在上海中華學藝社舉行。展覽彙集了國立中央大學的徐悲鴻、潘玉良、顧了然、陳之佛、李毅士和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林風眠、蔡威廉、吳大羽等藝術家的作品,總數超過九百件,使之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民間美術展覽活動。[69]
—
11 月,與滕固、徐悲鴻、蔣碧微、謝壽康、蔣復璁、郭有守、呂斯百等人在南京發起「中意文化協會」。在義大利駐華大使的支持下,該會於次年正式成立,是一個旨在促進兩國文化交流的民間團體。[70]
從國立中央大學離職之後,前往中國東南和西南部旅行寫生。
—
10 月,作品由教育部選送澳洲國際繪畫展覽會。[71]
2 月,劉海粟等人在上海國際飯店設宴,慶祝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七十大壽,潘玉良與各界名流一百二十餘人出席宴會。[72]
—
3 月,與劉海粟、倪貽德、王濟遠等人在上海成立「中華美術協會」,當選第一屆理事。[73]
—
6 月 19 至 21 日,參加在上海青年會舉行的「默社第一屆繪畫展覽會」。[74]默社是由徐悲鴻、汪亞塵、陳抱一等人發起的美術團體,彙集不少中西畫名家。[75]
4 月 19 日,與林風眠、劉海粟、褚民誼、張道藩等藝術家發起「中華全國美術會」。[76]
—
6 月 10 日至 13 日,由中國美術會和中國文藝社主辦的「潘玉良女士繪畫展覽會」在南京華僑招待所舉行,這是潘玉良在國內的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個展,會中展出一百七十件作品。當時身陷囹圄的陳獨秀對潘玉良的水墨畫作《人體白描》評價很高,張道藩、常任俠等人也在《中央日報》上給予肯定。[77]
—
7 月 26 日,自南京前往上海乘船赴西伯利亞,然後取道蘇聯、德國抵達法國。
續前段
在華僑招待所的個展開幕前,潘玉良就打算以個人身份前往法國。她深感回國十年學無所成,希望藉此機會遊歷法國、義大利、希臘與荷蘭等國家,藉以激發她創作的靈感。潘玉良最初只計劃在歐洲停留兩年。[78]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打亂了潘玉良回國的計劃。終其一生,她再也沒有回到中國。
—
秋,定居巴黎,聯絡地址為大茅屋街 13 號。
1 月,法國婦女協會為救助在中日戰爭中受害的婦女和兒童,舉辦抽獎募捐活動,獎品為中國藝術作品。潘玉良與中國留法藝術學會的會員協助徵集藝術品及籌備活動。此外,學會成員亦於新年聚餐時踴躍捐款,支持國內抗日戰爭。[79]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是由旅法華人藝術家組成的團體,不定期舉辦聚餐、出遊及召開會議。會員包括潘玉良、常書鴻、滑田友、吳冠中、趙無極等知名旅法藝術家。定居巴黎後,潘玉良時常參與該會活動。
—
6 月 4 日至 7 月 3 日,五件作品入選杜樂利沙龍。這是她回到歐洲之後首次參加沙龍展。[80]
由於二戰爆發,潘玉良前往法國鄉間避難。返回巴黎的具體時間不詳。[81]
3 月 19 日的家書中,潘玉良向潘贊化問起潘牟的婚事。受戰亂影響,潘贊化直到 12 月 5 日才收到來信。他在回信中激動地寫道:「妳努力吧。妳的前途是光明的,是真實的,是不虛的,是榮譽的。我又何等僥倖助此成功之人成功。」[82]回到歐洲之後,潘玉良和潘氏家族時常透過書信聯絡感情。她和潘贊化保持了終生的情誼。
—
5 月,春季沙龍閉幕前夕,潘玉良的油畫《舒坦》遭觀衆割破,懷疑是佔領巴黎的德國軍人議價未果、蓄意報復。[83]
法國國立造型藝術中心購入一件潘玉良水墨作品。[84]這是她的作品第一次被法國政府收藏。此後,該單位又於 1946 年購入其另一件水墨作品,[85]並於 1958 年委託製作教育家瑪麗亞・蒙特梭利的胸像。[86]
—
根據研究者董松的考證,潘玉良於同年前往蘇聯,受到當地媒體的歡迎。[87]
沙龍展手冊顯示,潘玉良搬到了巴黎第十四區的維散傑托希街 3 號。[88]
—
正式成為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員。[89]同期入會的還有潘玉良的經紀人兼學者周麟。[90]
—
平安夜,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在李風白家舉行宴會,席間潘玉良和幾位成員表演京劇助興。[91]
3 月,當選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長。[92]11 月,因身體狀況欠佳,潘玉良決定離開巴黎前往鄉間休養三個月,於是向該會告假半年。[93]不過一如去年,她依然參加了該會在李風白家舉辦的聖誕聚會。[94]
10 月,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員作品展覽在巴黎舉行,展出三十五件潘玉良油畫及素描。同時展出的還有周麟、滑田友、廖新學、李風白等人的畫作和雕塑。[95]
—
11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東京宮舉辦國際現代藝術展,潘玉良、張大千、徐悲鴻及滑田友均有作品參展。[96]上海《申報》特約記者報導了展覽的消息,並前往潘玉良巴黎的住處兼畫室進行採訪。門口的匾額上刻著「潘玉良」三字,許多訪客及藝術家亦在匾額簽名留念,[97]可見潘玉良在巴黎的華人藝術家社團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為友人王守義創作一座青銅胸像。王守義後來成為潘玉良晚年的夥伴。據蘇雪林轉述,潘玉良曾說戰後在法國做雕塑收入比賣畫略高。[98]其重要雕塑作品包括瑪麗亞.蒙特梭利[99]、王守義[100]、何内.葛胡榭[101]、張大千等人的胸像,以及為華人船王董浩雲的「東方巨人號」創作的《礦工》。[102]
10 月 ,中華民國駐法大使館在巴黎為潘玉良、常玉、趙無極和蕭淩卓四位留法藝術家舉辦展覽。該展獲得法國評論家的高度評價。[103]
潘玉良在里昂中法大學的同學蘇雪林抵達法國。時隔二十年,兩人與方君璧在潘玉良的畫室再次相聚。蘇雪林後返臺定居,和潘玉良仍保持書信往來,直到潘玉良去世。[104]
—
受政治運動影響,國內家人陷入經濟困境。潘玉良想方設法寄錢回國。[105]
—
同年,鼻疾再次開刀。此後又於 1951、1952、1955 及 1966 年多次接受手術,[106]容貌亦發生變化。[107]
製作了四十二幅不同題材的橡膠版畫,並將其中四十幅裝訂成兩本畫冊,每冊二十幅。兩本畫冊均以布為封面,並繡有「雕版畫集」四個漢字。潘玉良去世後,王守義將這兩本畫冊捐給巴黎市立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108]
—
潘玉良與巴黎市立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的關係非同尋常。1954 年,潘玉良為該博物館前任館長何内.葛胡榭製作了一座青銅胸像,並將作品捐贈給該館;1958 年,郭有守和周麟向該館捐贈潘玉良作品《裸體》;198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大使館又向該館捐贈了潘玉良的作品《著紅色浴袍的女子坐像》。[109]潘玉良逝世後,安徽博物館(今安徽博物院)接管了她大部份作品,而賽努奇博物館則是除了安博外,迄今典藏潘玉良作品最多的美術館。
5 月 23 日至 6 月 10 日,在巴黎奧賽畫廊舉行個展,展出一百一十四件作品,包括素描、油畫和版畫。展覽由周麟的歐洲出版社主辦。[110]這是潘玉良回到歐洲後首次個展。
春,透過定居倫敦的藝術家費成武、張蒨英,送件參加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展覽。在二人的幫助下,潘玉良又參加 1956、1959 及 1961 年的皇家藝術學院展覽。[111]潘玉良亦曾協助費、張夫婦送件參加巴黎的沙龍展。[112]
—
6 月,法國導演尚.克勞德.伯納來到潘玉良的工作室拍攝紀錄片,[113]片名為「那些在蒙帕拿斯的人們」,介紹蒙帕拿斯的藝術家,於 1957 年正式發行。潘玉良和日本畫家藤田嗣治是片中僅有的亞洲藝術家。[114]
—
據藝術家朱德群回憶,時常遇到潘玉良來大茅屋畫室速寫。[115]
—
赴希臘舉辦展覽。[116]
春,健康不佳。[117]接潘贊化來信,建議潘玉良早日回國。但根據潘贊化的說法,法國政府認定潘玉良的作品是國家財產,不准攜帶出境。潘玉良不願意放棄作品,故未能成行。[118]
—
5 月,張大千到訪法國並與潘玉良見面。他贈送自己的作品《百感圖》、《墨荷圖》給潘玉良,[119]並在潘玉良的彩墨作品《豢貓》上題辭,稱讚潘玉良的繪畫技巧。[120]同年,潘玉良完成張大千的青銅胸像。這件作品為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121]1961 年,張大千再次到訪法國,又贈送潘玉良兩幅《墨竹》,[122]並在潘玉良的作品《芍藥》上題辭。[123]
5 月 22 日至 6 月 15 日,在巴黎奧賽畫廊舉行旅歐第二次個展「潘玉良近作展」。
19598 月,潘贊化去世。潘玉良直到隔年才得知消息。[124]
1 月,抵達舊金山出席個展,獲得舊金山中華總商會頒發獎狀。[125]
—
4 月,赴紐約。華美協進會在中國樓為潘玉良舉辦「中國藝術家巴黎的潘玉良女士」個展。巴黎市立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葉賽夫為展覽撰寫簡介。[126]除了本次個展以及四年後在威斯康辛州拉辛舉辦的「華筆書畫作品」展覽,[127]潘玉良在美國似乎沒有其他的參展記錄。
—
6 月,返回巴黎。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法國正式建交。潘玉良應邀出席駐法大使館舉辦的國慶招待會。[128]
196811 月 22 日的信中,潘玉良向移居臺灣的蘇雪林提到了她高血壓的毛病。[129]此後,由於健康狀況不佳,大部分時間無法作畫,渴望回到國內與家人團聚。[130]這一時期,她仍然和華人朋友保持密切的聯繫。
9 月 17 日,在給潘牟的家書中透露:「因為我的身體太弱,不能坐飛機,何時方能到得家裡,受到晚年的幸福!?」[131]或許是為了讓家人安心,她在信中又表示法國政府提供了一筆不錯的生活補助,讓她鬆了一口氣。
—
接受臺灣藝術家奚淞採訪。當時,潘玉良的畫室兼住處位於蒙帕拿斯的木屋畫室區。採訪時,潘玉良回憶起當年自義大利學成歸國的風光歲月,表示有意再辦一次畫展,可惜因為身體欠佳難以如願。[132]這應該是潘玉良生前最後一次接受專訪。
年初,因胃疾住院兩個月。後來由於都市更新,被迫出院搬家,新住址位於巴黎第十四區阿雷西亞街 194 號。[133]
—
經過兩年的籌備,[134]3 月 26 日至 4 月 30 日,巴黎市立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中國當代女藝術家四人展」,參展藝術家包括潘玉良、林藹、吳似丹和成慧。展覽展出四十三件潘玉良作品。[135]
—
7 月 22 日,潘玉良在巴黎逝世,享年八十二歲。臨終前,她交待友人王守義,希望穿旗袍入殮,並將所有作品運回安徽。潘玉良身後,王守義遵照她的遺願辦理後事。[136]她的遺作最終於 1984 年運回安徽,其中大部分藏於合肥的安徽博物院。[137]